中国实用医刊杂志
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
主管/主办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/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国内刊号:CN:11-5689/R
国际刊号:ISSN:1674-4756
期刊信息

中文名称:中国实用医刊杂志

刊物语言:中文

刊物规格:A4

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
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
创刊时间:1972

出版周期:半月刊

国内刊号:11-5689/R

国际刊号:1674-4756

邮发代号:36-23

刊物定价:408.00元/年

出版地:河南

首页>查看文章

职称评审思考:手术与论文的天平究竟应倾向哪端?

时间:2025-11-03 10:11:50

300台手术,难道还比不上1篇论文吗?在医疗行业这片充满责任与挑战的领域里,临床医生的职称评审,就像一座神秘的迷宫,究竟在考量些什么呢?这不仅是众多医生心中的困惑,更是关乎医疗行业未来走向的关键问题。

“我手持手术刀,在无影灯下全神贯注,成功救治了300个病人。每一个病人背后,都是我与死神赛跑的紧张时刻,是无数个日夜的精心治疗与悉心照料。可这沉甸甸的成果,竟还不如一篇东拼西凑、内容空洞的灌水论文管用?”外科医生老张满脸疲惫与愤懑,这番吐槽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,精准地击中了无数临床医生内心深处的痛点。在职称评审这架看似公平公正,实则暗藏失衡的天平上,“手术量”与“论文数”之间的巨大落差,早已引发了双方激烈的争论。一方满腔愤懑,情绪如即将喷发的火山,痛斥“评价体系完全本末倒置,把真正救死扶伤的能力抛在一边,却去追逐那虚无缥缈的论文数量”;另一方则据理力争,言辞恳切地强调“科研能力绝对不可或缺,没有科研的支撑,医学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,无法飞向更高的天空”。

那些对现有体系深感不满、斥其“错位”的人,手中握着的,尽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血泪案例。一线医生们就像不知疲倦的战士,常常要连续奋战在手术台上。一台手术接着一台手术,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危。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手术室,到凌晨时分,城市陷入沉睡,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、几乎要散架的身躯,缓缓走出手术室。然而,这还不是结束,为了职称评审,他们还得强撑着熬红的双眼,在昏暗的灯光下熬夜撰写论文。那一个个在键盘上敲击的手指,仿佛承载着他们无尽的无奈与辛酸。

有医生为了能评上副高职称,不惜花费数万元去买版面。那数万元,可能是他们为家庭节省下来的生活费,可能是他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积攒的积蓄。可最终写出来的论文,不过是“产业流水线”上的粗制滥造之作,缺乏深度与创新,只是为了应付评审而拼凑出来的文字垃圾。而自身的临床水平,却在这忙碌与应付中停滞不前,就像一辆失去动力的列车,只能在原地徘徊。

更令人觉得荒诞至极的是“标准僵化”这一问题。急诊医生,他们是在生死边缘与死神搏斗的勇士。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,他们一次次地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,实现了令人惊叹的抢救成功率。基层医生,他们扎根于社区,用心服务每一位居民,用自己的耐心与爱心换来了签约服务量的大幅增长。这些真正能够反映医生临床能力的关键指标,在职称评审中却根本不被重视、不算作成绩。而只要没有发表SCI论文,就直接被一票否决,仿佛那一张张SCI论文就是通往职称晋升的唯一通行证。有医生无奈又愤懑地反问:“难道要让心梗病人眼巴巴地等着我写完论文,再去做手术抢救吗?每一秒的延误,都可能让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啊!”

期刊领域的种种乱象,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的局面。核心期刊的版面,就像一块稀缺的宝藏,被那些手握课题、人脉广泛的少数人牢牢垄断。他们凭借着背后的资源和关系,轻松地占据着发表的先机。普通医生满怀期待地精心撰写论文,满怀憧憬地投稿十几次,每一次投稿都像是在黑暗中投出的一丝希望之光。然而,这些希望之光却如同石沉大海,连一丝回音都得不到。他们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望中,无奈地叹息。而那些“熟人稿件”,却能轻轻松松地通过审核、顺利发表,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背后推动着它们。这种“重纸面成绩、轻临床能力”的错误导向,逼得不少医生不得不忍痛“弃刀握笔”,放弃自己擅长的临床工作,转而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中。他们就像迷失了方向的船只,在论文的海洋中盲目地航行。结果呢,那些真正在临床一线默默耕耘、医术精湛的临床骨干,却被无情地卡在了晋升的大门之外,他们的才华与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。

不过,那些秉持“科研必要论”的人,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。他们认为,现代医学的发展,就像一艘在浩瀚海洋中航行的巨轮,离不开科研的不断突破作为强大的动力。倘若没有临床研究,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,无法找到改进现有手术方案的方向,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也就难以得到提高。每一个小小的改进,都可能拯救无数患者的生命,让更多的家庭重获幸福。倘若没有论文这一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,我们又怎能将那些新技术、新方法推广开来,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呢?论文就像一座桥梁,连接着不同地区的医生,让他们能够分享经验、交流思想,共同推动医学的进步。有评审专家更是直言不讳:“做300台常规手术和做30台创新手术,它们所蕴含的价值能一样吗?常规手术就像是在重复着既定的步骤,虽然也能救治患者,但缺乏创新与突破;而创新手术则是在探索未知的领域,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带来医学的巨大进步。论文,正是体现医生思考深度和专业素养的有效载体,它能够反映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思考与总结,是医生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。”

这场争议中,最让人感到纠结、最撕裂人心的部分,其实隐藏在“怎么评”这个核心矛盾之中。新的规定已经在尝试打破这种僵局,就像一道曙光穿透黑暗,给迷茫中的医生们带来了一丝希望。山东、陕西等地明确表示,论文不再是职称评审的硬性前置条件,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,滋润了那些因论文而苦恼的医生们的心田。手术量、病案质量、新技术推广情况等实实在在的临床成果,都可以作为评审的“硬通货”,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着医生们辛勤付出的光芒。甚至,医生在抗疫期间的英勇表现和宝贵经历,也能够替代论文,成为晋升的有力依据。在抗疫的战场上,医生们不顾个人安危,逆行而上,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他人的生命,他们的奉献与付出,理应得到认可与尊重。

然而,质疑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。有人担心,如果没有统一、科学、公正的标准,会不会滋生“熬资历”“拼人脉”等不良现象,让职称评审变味呢?毕竟,在利益的驱使下,一些人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去获取晋升的机会,从而破坏了职称评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。如果仅仅只看手术量,又怎么能准确区分出哪些是日复一日的“重复劳动”,哪些是具有开创性的“技术突破”呢?手术量只是一个数字,它不能完全反映医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。有些医生可能只是机械地完成手术,而缺乏创新与思考;而有些医生则能在手术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技巧,为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。

其实,职称评审的本质,从来都不是“手术”与“论文”这种非此即彼、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。它真正应该评审的,是医生的“综合价值”。一位优秀的医生,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,既要能熟练地拿起手术刀,凭借精湛的医术解决各种疑难杂症,为患者解除病痛,让患者重新绽放出生命的光彩;又要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,将自己的临床心得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升华,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,推动整个医学行业的进步和发展。当山东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,为手术质量进行精准打分,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,让每一台手术的质量都得到客观、公正的评价;当陕西认可医生进行爱心科普、传播医学知识的价值,鼓励医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,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时,或许,我们才真正找到了职称评审的正确方向。毕竟,能够让病人放心、安心、舒心的好医生,才应该是职称评审的最终答案,才是我们医疗行业最宝贵的财富。他们就像温暖的阳光,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,让医疗行业充满了爱与希望。